人工智能 Reverse Engineering概念應用AI 逆向工程是一個用於分析和理解現有產品或系統的過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反推」,一般而言會經過收集訊息、拆解產品、分析部件、重新設計以及驗證檢測這幾個步驟。
人工智能 大學的創新者窘境 作為教育者,謹慎和考慮是好事,但同樣重要是認識到社會的改變,以及AI和科技的重要性。身處二十一世紀數碼時代,大學不只是教授知識,亦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及成長思維,前者指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發現機會和創新的能力,後者則是通過持續學習與發展,令自己可以實現目標。
ai 當Googling不再是動詞 Google的崛起和Yahoo的衰落,被視作「創新者窘境」(Innovator’s Dilemma)經典案例,引伸出專注「食老本」經營的大公司,忽視了新技術的發展,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市場優勢。
人工智能 如何與AI對話 可能有很多人對ChatGPT此類AI仍是處於試驗中的心態,然而觀乎目前發展,懂得如何使用這項新技術,將會成為未來學習及工作的關鍵;甚至可以說,若果未來還打算繼續學習,必須先要懂得運用AI,才能取得入場機會。
人工智能 顛覆教育的AI 筆者傾向支持沃頓商學院的做法,其教授不僅要求學生使用ChatGPT,更將AI的使用納入教學大綱內。說到底要求他們習慣使用這些新工具,以體驗式教學鍛煉思維和技巧,反而更有利學生的未來發展。
人工智能 AI世紀之聯想 若以科技應用來劃分時代篇章,2023年可謂正式步入「AI(人工智能)元年」。自這一年開始,過去高不可攀的AI科技落入尋常百姓家,隨手可得兼且所費無幾,人人都可以體驗AI對生活的影響,用戶體驗(UX)還要非常良好。
黑客 Steam Deck唔止打機咁簡單 家人見我興致勃勃地購入Steam Deck,以為我會日以繼夜打機,結果我不是在拆機升級,就是埋首在電腦上編寫程式,似乎與他們想像的相去甚遠,然而這正是當中有趣之處。
科技 後Facebook年代 現在看着朱克伯格,他對着公眾批評時一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嘴臉,公司股價大挫時又束手無策,全無「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覺悟,不由得感覺fb的出現及興起,也許只是時勢造英雄而已。
第二大腦 為什麼要放棄Evernote 自從Evernote數年前更換了行政總裁後,便由一間朝氣蓬勃的新創企業,變成暮氣沉沉的過氣公司。年輕優秀的工程師相繼離職,而對Evernote優勢一無所知的管理層,只專注增加用戶收費並削減服務,以討好投資者,系統更新亦變得緩慢,所謂的升級反而是移除重要功能,還要不加解釋。
元宇宙 Facebook危機伏線 我也曾接過重振上市公司的任務,首要工作是保留現金,之後着手維持核心業務運作及把品牌重新訂位等。先別說Meta對自己核心業務的態度,現時環球經濟轉弱,現金變得更為重要,因融資渠道會受到影響,而且銀行貸款的利率愈來愈高,持續「燒錢」隨時無以為繼。
NFT AI世紀下的藝術 我一直覺得藝術有兩個部分:一是藝術家創造和表達自己;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參與,並欣賞解讀當中的感受。AI能夠讓全無受過訓練的長者或「手殘」不懂畫畫的人,也可以進入藝術的世界,與他人互動共同創作,這是一個全新體驗,並重新定義藝術的可能性。
元宇宙 Black Mirror下的生活 自劇集Black Mirror出現,黑鏡這個詞彙多了另一重含義,其作者Charlie Brooker曾表示,科技容易令人上癮,關機後的黑屏如同一面黑色的鏡子,讓人空虛和不安。仔細想想,當元宇宙成為日常,我們與Black Mirror所描繪的世界,已經相差不遠。
移民 數碼遊牧與移民 隨着雲端運算及流動網絡發展,加上疫情爆發時一眾打工仔被迫WFH(在家工作),數碼牧民變作主流趨勢。企業作全球招聘不再是「得個講字」,也減少了大公司的「光環效應」,尤其是當下市場崩潰,過去被視為「金飯碗」的金融及科技等多個行業的就業情況逆轉,不少人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和職業安排。
Reframing 性格特質不是非黑即白 每一個決定都會令下個結果產生變化,改變自己對時間線的想法,放慢速度及把關注點放大到時、日、月或年,可得到不同體會。階段結果既可以是備選方案,也可以是改變的機會。
元宇宙 朱克伯格與臉書的未來 知名KOL及普通用家相繼跳槽,fb活躍用戶數持續下降外,還有用戶老齡化問題。外憂增加,內患也不少,多年來fb的發展策略都是向外收購,但Instagram、WhatsApp及Oculus的創辦人都在公司被fb收購後,因工作不愉快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