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港須定期辦新冠Pool Testing 當聽到新冠肺炎感染者單日確診宗數破百,相信每名香港人都深感大事不妙。撰文時,本地新冠肺炎累計病例已超過2000宗,開始出現醫療群組,死亡率亦漸見上升,於長者身上尤其明顯。面對第三波疫情爆發,醫療系統崩潰似乎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不想早前意大利或西班牙的情況會於香港重現,故應否在本地推行更廣泛的檢測,以排除社區感染病例,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創業家精神 發掘全新客戶群組 當一眾公司實施在家辦公(Work From Home)期間,靠實體客光顧的中小企老闆,只能一邊羨慕嫉妒,一邊無奈繼續支付店舖租金,即使政府推出紓困措施,但幫到了多少,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新消費主義 黃色經濟圈的新消費主義 人們常說「用腳投票」,近月引發了不少討論的「黃色經濟圈」,簡單來說便是以消費來投票。儘管不少官員和建制人士對此作出批評,說它扭曲了市場運作或是不能持久,然而從企業家角度來看,這純粹是消費者以自己偏好為基礎,建立新經濟的一種做法。
social innovation 社會創新在危機中的角色 隨着反修例運動的暴力持續升級,社會意見明顯趨向兩極化,各方完全失去信任,現時似乎已經走到無法回頭的一步。相信香港絕大部分市民都跟我一樣,屬於「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一族,但運動發展至今,「和理非」是否還有市場?
slashie 斜槓族不妨一心「義」用 雖然很多人說香港人金錢掛帥,我發現不少港人樂意投身「講心唔講金」的義工行列,社職正好給他們搭橋兼提供免費相睇服務,我真心認為這個義務工作平台是一個突破性的社會創新方案。
ai 長者愈玩愈精靈 不少人的工作格言是「Work hard, play hard」。一如字面所言,想盡情娛樂便先要努力工作,兩者一苦一樂,「玩樂」是「捱苦」的推動力和獎勵。然而,對一眾長者而言,這種「苦」「樂」模式未必適用,反而是打機過關的方式更能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鍛煉,延緩腦退化症出現的風險。
tedxchaterroad 一個人的轉變,就是無限 十年前,黃岳永先生 (Erwin) 以上市公司主席的名義受邀參與「窮富翁大作戰」。在6日5夜的節目中,Erwin與社會的基層一起參與低收入或厭惡性工作如倒垃圾,真正地體會到基層的生活苦況...
kol 尋回自己的領袖身份 社交網絡近年可說是KOL和Influencer時代,無論是旅遊、購物、電玩、運動或美妝等各範疇,大家都會搜尋所屬領域的意見領袖或影響者,追蹤他們的帖文,信任他們的專業意見、購買他們推介的商品,甚至成為小粉絲,愛屋及烏拚命追隨。
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選Waterfall還是Agile? 現代項目管理一般使用「瀑布模式」(Waterfall ),簡而言之是一切按計劃進行。由建立網頁到推出新產品,甚至是建立新鐵路、打造豪華車站等大型基建工程,這種管理方式幾乎適用於一切項目。問題是結果可以一如預期嗎?
article 創科撐起社企未來 無論是少數族裔、弱勢人士,抑或是宏觀環境保護,社會上一直存在不同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主要來自三方面:政府以有形之手直接介入;企業在獲利之後投入一定資源回饋社會;以及藉由從政府、企業或社會大眾獲得捐助的非營利組織(NGO),扶持特定項目來解決部分社會問題。
社職 義工服務配對平台增效率 我相信人生除了賺錢維持生活外,還需要一份自己喜歡的平行事業(Parallel Career)。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的Peter Drucker曾說過,平行事業既能為人們提供金錢以外的回報,亦能幫助社會重新分配資源,而共享經濟的出現,無疑令後者更有效率。
social innovation 有機上網 改變跨代貧窮 利用資訊科技縮窄數碼鴻溝, 透過教育改變跨代貧窮,是我們創立「有機上網」的目標。協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家上網學習說來簡單,但配套工作其實不少,並非單靠一家社企可以達成,更需要政府以及社會多方面配合。
social innovation 香港數碼共融之路 很多朋友都知道, 我是於2009年參加港台的《窮富翁大作戰》之後受到感召,希望利用資訊科技縮窄數碼鴻溝,透過教育改變跨代貧窮,為此更不惜辭去「薪高糧準」的工作。趁着政府將於2月16日向立法會簡介各項數碼共融計劃的發展,我亦在此回顧一下自己過去5年的工作,希望能為其他有志者提供參考。
social innovation IT人感恩與夢想 本文見報正值聖誕,在這個感恩的季節,正好放慢步伐,回想過去一年所得。2015是香港艱難的一年,雨傘運動之後社會仍然撕裂、經濟放緩、零售市道不景、傳媒行業持續萎縮、政治爭議不休、社會不公義達到前所未見程度。當荒謬變為常態,香港人對現實充滿無力感。
新創企業 從以色列看香港創新生態系統 提到以色列,很多人都不禁問「人口和香港差不多,為什麼在創新上相距這麼遠?」當然,你也可以列舉以色列和香港的不同,由內至外少說也有好幾十項,但總的來說,香港的客觀環境應該比以色列更佳,那為何一向以人才自傲的香港,卻難與以國比肩?
創意科技 在科網時代更應「走出去」 每到一處地方,若然時間允許,參觀校園是我必然的行程之一。我熱愛到學院散步,親身感受校園氛圍,了解其教學理念。在今次歐洲之旅,我便到了聯合世界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下稱UWC)位於意大利Tireste的分校參觀。
共享經濟 從阿之媽到科技局 我去年到南韓出席一個會議時,首次親身體會到「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其實在互聯網推動下,這概念已經發揚光大,近兩年興起的知名房屋租賃網站Airbnb及租車網站Uber,都是共享經濟理念的產物。
科技教育 體驗南韓科技與教育 筆者日前到南韓首爾參加社會經濟研究之旅,發現當地街道景象跟香港差不多,到處可見「黃絲帶」,但意義卻有不同。因為自從「世越號」沉船事件後,南韓網民便在社交網站發起黃絲帶祈福運動,Facebook用戶紛紛把頭像換為黃絲帶圖片,街上民眾亦會為建築物繫上黃絲帶,祈禱失蹤的乘客可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