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抖音與fb的中美大戰 Google前行政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去年曾預言,10年後世界上將有兩個互聯網:一個是美國主導,另一個是中國的互聯網。若把這個預言套用到社交平台之上,情況可能比他想像中來得更快更嚴重。
brexit 政治宣傳一如打仗 英國電視頻道Channel 4今年推出了一套電視電影,講述脫歐派如何運用大數據及宣傳策略,把當時大部分人認為根本不可能發生的脫歐變成事實,大膽揭露民主公投中黑暗一面,實在相當值得一看。
ai 長者愈玩愈精靈 不少人的工作格言是「Work hard, play hard」。一如字面所言,想盡情娛樂便先要努力工作,兩者一苦一樂,「玩樂」是「捱苦」的推動力和獎勵。然而,對一眾長者而言,這種「苦」「樂」模式未必適用,反而是打機過關的方式更能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鍛煉,延緩腦退化症出現的風險。
5G 5G貼地用途 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ference)下周於西班牙巴塞隆拿正式展開。這個滙集了全球最新及最尖端技術的大型移動通訊科技展覽,一向是未來科技走向指標,而今年會議更是格外令人關注,因為簡稱5G的第五代無線通訊技術,正是本屆大會的主題。
case study 數據自有黃金屋 踏入豬年,做生意的都想豬籠入水。然而,香港租金以昂貴聞名於世,計算租金或上架費這些與「地產」相關的支出後,做生意愈來愈不容易。有些年輕人更認為與其冒險做生意,倒不如買樓等升值。不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與過去地產為主的經濟不同,現在是「得數據者得天下」...
大數據 推動數據運用借鑑星洲 人人都說大數據前(錢)途無限,但整體社會要如何才算懂得運用大數據?在推動數據學習上,不能不說政府擔當了一定的推動角色。亞太區以創科著名的地區,例如日本、新加坡及台灣等,政府在推動數據運用教育上都不遺餘力,所指的不只是STEM或大學教育,還包括在職人士科技知識培訓。
開放數據 預算案應增加數據公布 統計署月前宣布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將於2021年中展開,屆時會收集全港人口、教育、經濟、住戶、房屋及地區等方面的資料。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政府最大數據來源,絕對是政府及各界掌握現在、計劃將來的最大利器。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從Sim City開始 老牌長壽電子遊戲Sim City今年慶祝30歲生日。當年Sim City剛剛出台時,一眾擔任模擬市長的玩家為了「做好呢份工」,殫精竭慮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可是想像再美好,實際運作錯漏百出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不少玩家都有過這種經驗──辛辛苦苦打造的Sim City完全不受歡迎。
Apple Watch 穿戴裝置數據不可忽視 最近接受一個有關老人醫療服務的訪問,提到Apple Watch的ECG心電圖技術,獲得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認可。我個人認為這功能很好,起碼能幫助老人檢測身體,做好防預。
大數據 「改造蚊」抗疫成效驚人 作為疾病傳播的罪魁禍首,人類對蚊子的態度一向是除之而後快,但不少評論仍批評現時的滅蚊措施不夠進取。對於進一步滅蚊的方案,近年最多人討論的是應不應該從基因着手,把會傳播病毒的蚊子從地球上徹底消滅。
大數據 港數據保護政策須奮起直追 今天是5月25日,這天之前很多人不斷收到跨國公司或機構的電郵,通知最新的私隱保護政策。是日特別之處在於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正式生效,並取代原本的《資料保護條例》。
大數據 大數據操控世代 在占士邦的電影世界中,大反派的能力往往比主角強得多,通常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隨時可向世界各地目標展開攻擊,犯罪手段更是層出不窮,既能仿效恐怖分子推翻政府,造成巨大傷亡後又可無聲無息消失,更進一步的還會製造傀儡總統操控所有核武器,把整個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
電子支付 小額支付潛力大 最近時有評論指出,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明顯落後,當中電子支付更成為眾矢之的。儘管在20年前,八達通的NFC近場支付技術在全球電子支付上處於領先地位,還吸引了不少外國政府和企業來取經。
ai 新零售改變購買習慣 2009年以前,11月11日還是被稱為「光棍節」,自從阿里巴巴選擇在這一日舉行網購促銷之後,原本屬於單身者的節日隨即變成熱鬧的購物節。其實一年一度大採購的觀念由來已久,在美國,感恩節過後的第一天便是以聖誕購物為由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零售商會把商品降價促銷,製造聖誕節前的銷售高峰。
大數據 新零售要做顧客知心人 線上購物發展多年,網絡原生代早已習慣在手機上左撥右撥,一鍵完成支付和訂貨過程,再走下去要到哪裏?亞馬遜(Amazon)身為最大電商玩家,便率先推出毋須排隊、自動結賬的無人商店Amazon Go。原因無他,正如馬雲所言,未來趨勢一定是虛擬實體合一的「新零售」。
大數據 食品安全靠Big Data 世界博覽會又回到米蘭了!對,是「回到」米蘭,因為意大利米蘭並非首次舉辦世博,早於1906年就舉辦過一次,相隔足足109年。想遊覽意大利的朋友們,今年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了。
聰明城市 聰明城市的交通管理 數周之前,我開始深思科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遂發展出「CTO.HK」系列文章,探討香港若有CTO(首席技術總監),可以如何利用科技改善市民的生活,並令政府施政及城市設施更加「用家主導」。
article 如果我是CTO.earth 老實說,相比創新及科技局,筆者相信CTO(首席技術總監)可以起到的作用更大,他將利用資訊科技的創新,推出新政策來提升競爭力,對內可解決各項難題,例如前文提及的塞車;對外則發展出城市獨有品牌,改善戰略定位,讓香港在科技快速變遷下,仍能保持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城市地位。遺憾的是,到今時今日仍未有人擔當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