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 零工經濟勢不可擋 共享經濟概念風靡全球,與之相輔相成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又稱散工經濟)亦日趨普及。當人們很容易便可以透過網站或應用程式接job,朝九晚八又要看老闆臉色的辦公室生活自然不再吸引。是臨時契約關係?傳統僱傭關係?還是如許多人提倡的一種新形態「零工」關係?
共享經濟 中港台辣招嚴打 Uber絕地反擊 為禁絕召車平台Uber(優步),台灣當局近日修改法例,更特設獎金鼓勵民眾舉報Uber司機,一年最多可領取30萬元新台幣(折合約7萬港元)。有台灣傳媒認為,這可能是Uber在當地營運的最大危機。
智慧城市 Uber首席顧問啟示未來 科技大學昨天邀請到美國白宮前顧問、現任Uber首席顧問David Plouffe出席講座,分享「Uber式遠見」。這家召車軟件公司成立以來縱橫全球,惟在某些地區的發展卻停滯不前,例如香港和日本仍是鐵板一塊(David周三就向日本游說),不願意接納Uber;至於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則願意尋求合作。
智慧城市 創科政策難在膽識 香港官員每當被問及轉型智慧城市的策略,通常會自動回帶「加強與內地交流」、「在公共地方鋪設Wi-Fi」等政策;而一問到修例放行召車程式的可能,就只有一個答案「不容挑戰香港法治」。口說推動創新,卻從不嘗試用科技解決問題,見識和決心淺薄,好打有限!
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不一定免費 最近,本地初創界明星企業GoGoVan被傳開始向旗下司機大佬徵收「Go幣」。消息一出,立刻惹「關公」注意,對家CALL4VAN更馬上出聲明,稱會努力保持低價幫司機搵食。然而,這類App是否真的注定不可收費,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article Uber的數學與戰略 上周對Uber北亞區總經理Sam Gellman進行的專訪於本報刊出後,很多人問我為何「問得咁少」。其實我有提出不少問題,但Uber未有回應或提供答案,所以我便沒在文中囉嗦了。
uber 獨家訪談:Uber抵唔抵撐? 「我們是有全面保險的。」Uber北亞區總經理Sam Gellman在香港辦事處被警方「拉人封艇」後,邀請筆者於周日進行「中文媒體獨家訪問」,安排在《信報》刊登,首次就外界對其公司的指控作出回應。
共享經濟 Uber和Airbnb給我們的一堂課 同為「共享經濟」的表表者,Uber在國際擴張的道路上連番受挫;相比之下,Airbnb的麻煩則少得多。為何會有這種情況?我認為一句話便可總括原因──性格決定命運。
共享經濟 從阿之媽到科技局 我去年到南韓出席一個會議時,首次親身體會到「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其實在互聯網推動下,這概念已經發揚光大,近兩年興起的知名房屋租賃網站Airbnb及租車網站Uber,都是共享經濟理念的產物。
聰明城市 聰明城市的交通管理 數周之前,我開始深思科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遂發展出「CTO.HK」系列文章,探討香港若有CTO(首席技術總監),可以如何利用科技改善市民的生活,並令政府施政及城市設施更加「用家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