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of Everything 未來學習的構想 過去十二個月,先是社會運動蔓延全城,然後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前者令港人堅信的價值觀和信任系統崩潰,後者則造成多年的社交習慣及經濟發展瓦解。政治上的不信任、尖銳敵對的民族主義,以及日趨不確定的未來前景,香港人在精神上及身體上都充滿無力感,一眾年輕人或學生,更會有「何必偏偏選中我」的感慨。
Work From Home 在家辦公2.0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多間企業或是因應政府呼籲,又或憂慮員工安全,相繼推出不同程度的在家辦公(Work From Home, WFH)政策,當中又以一眾科技公司行得最前最徹底。結果一試之後,發現這種模式完全可以進一步發展,於是WFH 2.0應運而生。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持續發展須分清黑白 小孩子的世界黑白分明, 最愛問的問題就是「啱唔啱」。後現代文化中,我們都被教導「世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觀點問題」的灰色論調,認為這種「包容」才是做人準則。然而,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黑白對錯反而變得愈來愈重要。
dreamstarter 重回全日制真正目標 上午班學生還可以回家吃午飯,做完功課再看卡通片,絕對比他們的小朋友舒服得多。現時愈來愈多家長希望小學能夠回復半日制,但教育局探討多年還是處於研究階段,半日制似乎遙遙無期。
dreamstarter 啟夢者北歐圓夢之旅 Dreamstarter這個受芬蘭教育啟蒙並以此為基礎的計劃,在香港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竟然取得卓越成就,我還可以到計劃發源地,跟一眾有志於教育的人士分享心得,也算圓了我這「啟夢者」的夢想。
創業家精神 讓孩子成為創業家 小學作文一定有一篇題目是〈我的夢想〉,可惜交了功課後往往沒有下聞。5年前我決定創立社會創新教育計劃DreamStarter(啟夢者),讓小學生一嘗實現夢想的滋味,並在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思維應對挑戰。很高興這個計劃受到各界支持,參與計劃的學生、教師及家長亦指從中有所得着。
article 創科撐起社企未來 無論是少數族裔、弱勢人士,抑或是宏觀環境保護,社會上一直存在不同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主要來自三方面:政府以有形之手直接介入;企業在獲利之後投入一定資源回饋社會;以及藉由從政府、企業或社會大眾獲得捐助的非營利組織(NGO),扶持特定項目來解決部分社會問題。
Edupreneur 教師新角色發掘潛能 自黑板出現後150年,一間教室、一塊黑板再加上一位專科教師,便是教學的「標準設備」,可以同時教導30至50名學生,達至以最低成本將教育普及化的目的。這個教學方法多年來一直沿用至今,我通常稱之為「教學1.0」。
群眾經濟 群眾經濟合力打怪獸 做生意離不開人才,以前企業會網羅不同人才,用契約綁定合作關係,並將他們集中安置在公司內方便管理。不過在網絡時代,不少資訊屏障已消失,員工可以打自由工,企業也可用網絡攝影機監察管理,連資料數據都可存於雲端,開會又可用Skype和WhatsApp,舊有的營運和管理模式已非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