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為師之道
記得今年早些時候有學生問我:「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生存?」未來不只與計劃中的不一樣,甚至會懷疑自己現在念的科目是否真的有用。
2022年又快過去,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一年並不好過。疫情政策走向成謎,高通脹甚至大衰退陰霾籠罩全球,歐洲戰事未見終結,中西持續敵視等仍在持續。近幾年全球市場和各行各業大幅變化,消費習慣改變,人工智能(AI)廣泛應用、移民/移居成新常態,還有氣候變化、食物供應及能源危機等問題,即使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對此也無所適從,更不要說還在求學的大學生。
記得今年早些時候有學生問我:「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生存?」未來不只與計劃中的不一樣,甚至會懷疑自己現在念的科目是否真的有用。平心而論,這些都是學生們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試想如果通脹率達10%,如何確保儲蓄的購買力已是一大問題。
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言:「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如果我們像昨天那樣教今天的學生,我們就會剝奪他們的明天)。世事變化無常,教育也不能一成不變,確保教育趕上時代變化,是為人師表的重要責任。我多年來一直以此為教育宗旨,有幾個建議讓大家參考一下。
筆者是體驗式教育的支持者。用實踐方式教授知識,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切身感受和發現問題,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現實中很多問題連師長自己都未必經歷過,但在網絡年代,學生大可從各行各業的精英身上獲取知識。這種自我學習、尋找解決方案的應對方式,亦能讓學生終身受用。
學習把技能轉移,以及投資自己的專長相當重要。我覺得讀書與詠春有點相似,努力訓練之餘,對戰時還要因應對手的不同反應而隨機應變,而讓學生了解及意識到所學要因應情況作出改變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簡而言之就是不要「讀死書」,懂得靈活變通。至於投資發展自己專長,就是成為「專業中的通才」T-Model學習方式,透過學習實踐強化自己專業領域,再經網絡不斷跨界學習並持續成長,讓自己的專業更加堅固。
常說大學就似象牙塔,學生投身社會後,常有學無所用或者無所適從的感覺。作為教師,便應該盡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更深入了解情況,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當然,如果每一次學習都是未知的新事物,學生有時會難以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有挫敗感,這時便需要老師的指導,提供學習規劃及協助。
熟習數碼知識及技能的Z世代,相比上一輩人,可更快地適應周遭環境改變。只要有充分準備和鍛煉,年輕一代將有足夠能力應付未知變化,更有可能發現當中隱藏的機會,因此對未來「又使乜驚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