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不一定免費

最近,本地初創界明星企業GoGoVan被傳開始向旗下司機大佬徵收「Go幣」。消息一出,立刻惹「關公」注意,對家CALL4VAN更馬上出聲明,稱會努力保持低價幫司機搵食。然而,這類App是否真的注定不可收費,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GoGoVan圖片

最近,本地初創界明星企業GoGoVan被傳開始向旗下司機大佬徵收「Go幣」。消息一出,立刻惹「關公」注意,對家CALL4VAN更馬上出聲明,稱會努力保持低價幫司機搵食。然而,這類App是否真的注定不可收費,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共享經濟的收費爭議每天也發生,運輸界的「共享經濟」龍頭Uber差不多已形成寡頭壟斷,卻開始有批評指Uber要司機密密做,評分達標才可得到「包底」補貼,再加上各種抽佣,有欺壓司機之嫌;另外,又有人指Uber的「飆價」(Surge Pricing)模式不合理,今年元旦便有美、英用戶投訴,謂收到賬單後方知車資是平日的9倍,質疑Uber「趁醉打劫」。

勝者為王(Winners takes All)是科技界很常見的情況,Uber在召車界有多大的市佔率,就在車資上有多大的話語權。大家明白,假如香港上演黑色暴雨,市場對交通工具的需求大增,一般的士也會趁機漲價、「劏你一頸血」。這是中學經濟課的內容,不難理解。雖然Uber的「飆價」機制欠透明,難免予人「海鮮價」感覺,但背後原則其實與的士相同。

Uber應公開飆價方程式

Uber目前已在全球400多個城市插旗,從前讀經濟,老師一定會說這種壟斷相對於「完美競爭」而言是無益的。然而,每次我到外地旅遊公幹,一打開Uber就能找到同樣舒服、令人安心的服務時,我就明白在現實中,這種跨國的「壟斷」實有其好處和價值。因為並非每個國家的召車服務也是誠實可靠的,Uber用戶可以減少在路邊比價和找尋友善司機的時間,亦能透過應用程式監察司機有否「兜路」,並靠評分制度保障自己的權利,省下旅途中不少資訊成本。

資訊就是權力,Uber用科技掌握有關資訊,自然就擁有定價權力,甚至可瘋狂加價以「賺到盡」。但今時今日,品牌價值並非只看賺錢能力,形象也是重要資產。既然你相信自己的服務有價有市,那不如公開「飆價」的詳細理據和方程式,包括當時召車地區的車輛數目,讓用戶能更準確了解及預測車資。「飆價」出現的時間和幅度連司機自己也不清楚,難以根據價錢安排路程,故若公開背後的計算方法,可能比「閉門加價」更便利供需雙方,Uber亦可改善品牌形象。

當品牌坐擁壟斷式定價權力,創辦人對初衷的堅持才是最重要的定價指標。例如同為「共享經濟」明星的Airbnb,服務費明碼實價,其創辦人似乎仍是當初熱心出租大廳予旅客的那個年輕人。共享經濟並非慈善,當然可以賺錢。只要合情合理、程序透明、服務可靠,來自資訊和技術優勢的寡頭壟斷也不一定是壞事,用戶與企業都可「共享」得益。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