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行銷引發學習興趣

現代最不缺乏的就是資訊,一打開Facebook,資訊鋪天蓋地撲面而來。即使不上Facebook,不同程式(App)的通知(Notifications)亦輪流轟炸,你要選擇的只是「讀」或「略過」。

Pixabay圖片

現代最不缺乏的就是資訊,一打開Facebook,資訊鋪天蓋地撲面而來。即使不上Facebook,不同程式(App)的通知(Notifications)亦輪流轟炸,你要選擇的只是「讀」或「略過」。同樣道理,學習過程中「搜尋資料」的成分大減,重點回到學習動機上。因為有動機才會產生關鍵字,接下來的搜尋和閱讀自然就能做到。因此圖書館與其定位為資料儲存庫,不如回歸基本,擔當引發學習動機的角色。

照顧讀者需求為先

學習動機聽起來複雜,其實就是3歲小朋友也有的好奇心。圖書館一向會設置主題書籍展覽,定時為讀者推介特定主題的書目。但據我所知,小型展覽大多只是根據硬性的「Yahoo!式」分類,如紅酒、寵物、名人傳記等,感覺只是在書架上抽出相近的資訊,難免缺少「人味」。為了提高讀者對主題的興趣和認識,書展也應該以近似博物館的方法策展,相對於方便整理工作,不如以照顧讀者的興趣為先。

這種做法在香港的書店也日漸常見,事關要賣書,當然要考慮讀者的用戶體驗!就以去年日本、上海和台灣新開張的無印良品書店為例,可以用「白」為主題,為讀者搜羅內容與「白」有關,或者有「白色」書脊的書目;其他主題包括「如果……和上司溝通不了可以參考的書」、「口袋中的書」等,從讀者的需求出發,引起他們拿起書本的興趣。荷蘭的Nieuwe Bibliotheek圖書館用興趣劃分不同讀者群,亦成功挽回劣勢,令使用率起死回生。

我甚至想:為什麼一定要有書?假設本季學習主題為「幻想」,其實不一定要展覽書本,卻可設置飛龍模型、城堡裝飾或播放相關電影。沒有書,但一樣能令讀者對主題感到好奇,並產生想要閱讀的慾望;與此同時,讀者為了學會更多新知識,亦會希望改進讀寫能力。於是即使撤去書架,圖書館一樣可以成為引起學習興趣的空間。

本港圖書館也有類似策展方式的主題展,但尚未成為主流。其實圖書館減少幾個書架,加多幾張枱做展覽平台又有何不可?書目雖然減少,但借書的意欲提高,讀者願意自行購買或到其他圖書館借書,這才是適合現代人的「流動」學習體驗,也就是圖書館未來的發展方向。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2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