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精神尋學習意義

香港的教育缺少「熱情」,現今教育制度往往集中灌輸冷冰冰的「技能」,卻沒時間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學習。

何澤圖片

香港的教育缺少「熱情」,現今教育制度往往集中灌輸冷冰冰的「技能」,卻沒時間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學習。12年應試教育目標明確,就是「我要入大學」,因此由起跑線開始,香港學生就埋頭讀書,目標單一,結果12年後成功了,人生卻還有60年,該如何走下去?學習如果只為學習,或為了考入大學,其實等同沒有目標。漫無目的地讀書,死氣沉沉地生活,猶如「被奪走的12年」。

鼓勵學生做正確的事

學習需要有目標,不是學會多少單詞、掌握多少理論,而是要有實際成果, 能夠運用所學改變世界。應試教育自小到大都灌輸學生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你要表現得比隔籬位的同學好,這樣你才可進大學。然而學生與同學比較成績,比較誰的編程技術更好,誰的鋼琴考到演奏級,這些較量對社會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們要比較的是,在座哪一位最後可利用自己的才能解決社會問題?這個宏大的「任務」會令你持續努力,今年不成功,但每一年嘗試;任務如果號召力強,你甚至可招募更多同路人,一齊為目標奮鬥。用自己的技能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確的事),完成自己的「任務」,就是你學習的原因。

這個9月開始,我將「重返校園」,到香港科技大學當一名老師,與學生一起找尋自己的Right Thing,令學習變得有意義。不過,Do the Right Thing要怎樣教?我選擇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精神入手,讓學生從12個本地或海外的社會創新者(Social Innovator)身上,學習創業精神中的解難能力、創新思維和面對風險的膽量。這些創新者前輩為自己心中的Right Thing投入身心,學生多了解他們Do the Right Thing的方法,總能找到正確方向。

我經常比喻創新為牛油刀,我們不應比較哪一柄刀較鋒利,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牛油。同學們參與課程後回到自己的專業,不一定要創業,一樣可把才能用於自己的「牛油」。例如你是學新聞的,之後或會專攻「解難式新聞」(Solution Journalism),報道社會問題的同時倡議各種解決方法。或者你是讀程式的,或會寫出像Airbnb的程式,改變現代人旅行的經驗。作為老師,我的職責是為學生設計一個學習環境,讓他們自行體會和體驗,最後反思:我在自己的主戰場(主修科目、職業)中能夠創新嗎?或多或少,我能用自己的才能改變社會嗎?

二十一世紀人口老化、資源短缺等問題陸續有來,而且不少是無法預料的挑戰,我們須具備創新思維才可以繼續前進。我也希望更多後生仔以創業精神面對眼前困難,找到自己的Right Thing,為社會解決問題。想改變就要行動,我選擇投身教育,你又會如何選擇?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