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vs搵工 畢業應點揀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Entrepreneurship,修讀課程的學生自然會有一顆想做老闆的心。近日有位同學向我尋求「揀工」意見,他一方面想自己創業,但手頭上又有兩份「筍工」向他招手,因而出現選擇困難症。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Entrepreneurship,修讀課程的學生自然會有一顆想做老闆的心。近日有位同學向我尋求「揀工」意見,他一方面想自己創業,但手頭上又有兩份「筍工」向他招手,因而出現選擇困難症。
不少年輕人覺得打工沉悶,遠不及創業來得有趣。是否適合做老闆要視乎有無出色的創意和計劃,若是追求工作上的挑戰及創新,一些傳統行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將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論刺激程度絕不比創業遜色。
既然選讀創業課程,向我尋求意見的同學當然想一嘗做老闆的滋味,但他亦知道自己的創業計劃未算成熟,難取得出色成績;相比之下,向他招手的兩間企業,一是國際大型顧問機構,另一則是內地主要銀行,絕對是畢業生的理想工作。
兩間公司性質有別,但工作內容都是利用科技改變現行工作模式。該國際企業主要業務是出任企業的顧問,利用科技協助其作數碼轉型。至於銀行方面,其受聘職位是見習行政人員(management trainee),但觀乎這位同學的學歷,其工作應該會以金融科技為主,而這正是未來銀行的發展方向。
隨着互聯網金融崛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技術相繼出現,過去幾年金融機構已經意識到以科技開發金融產品及改良服務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事實上,當電子商貿崛起及電子支付愈趨普遍,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顛覆已經是無可避免。
近年各項支付工具已經影響到傳統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在網購發展迅速的中國,例如支付寶及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供應商,更可以取得不少客戶信用資訊,從而推出更多其他服務,與銀行搶奪資金及個人財富管理市場。
銀行分行的功能亦持續變化。金管局上周宣布發出3張虛擬銀行牌照,意味未來市民可以遠程開戶,傳統實體銀行的存在價值相對下降。我曾聽一銀行管理層表示,可能在未來三四年,其30多間分行便要轉型為三至四間「旗艦店」,以應付市場改變。
說回那位搵工的同學,看來是打工比做老闆吸引。我覺得同學毋須「為了創業而創業」,不妨先打工幾年,學習企業的運作模式,汲收不同經驗後才決定發展路向,除了可以為履歷表增加漂亮一章,即使日後創業亦可以少走冤枉路。世界在變,如何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一眾畢業生的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