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新僱傭關係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正逐步浮現,香港最新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今年1月至3月的4.2%,升到2月至4月的5.2%, 是自1981年有紀錄以來最大漲幅。就業不足率亦由2.1%擴至3.1%。失業人數增加4.03萬人,至20.25萬人。當國泰也需要政府注資支援,海洋公園靠公帑吊命,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的失業率將居高不下。
經濟政治前景皆不明朗,企業在僱用員工時自然特別小心,近月已有不少報道指企業要求僱員放無薪假或減人工,而實際就業情況只會較傳媒報道的更嚴重。
根基雄厚的大企業尚且如此,底子薄弱的中小企及初創企業,在制定人力資源計劃時會尤其審慎,確保維持更大彈性以應付可能受到的衝擊,讓公司能生存更長時間。
在企業營運上,決策者有兩條路可以行,一是BAU(Business As Usual),即一切保持不變,這涉及一定的固定成本;另一種則是以Project為基礎,除必要成本外,餘下全部外判或用電腦/自動化取代。
隨着科技快速發展,當我們連辦公室這種過去認為的「必需品」,亦能以Work From Home來取替,在嚴控成本及加強公司營運彈性的大前提下,必將衍生出一種新的營運方式:把業務運作的固定成本,盡量透過外判或自動化取代,公司僅聘用項目所需的「臨時員工」,他們多精通相關領域的知識或技術,不一定是朝九晚五到辦公室的上班族,而是具備紀律和能獨立工作的專門人才,利用各種科技進行遙距工作。
作為打工仔,心態及能力須要適應需求變化。要知道單一專長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所需,必須在自己的專長上找出「潛力」,可以延伸發展和發揮所長,這種T model的發展策略才能確保自己不容易被淘汰。除了掌握本身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亦要讓自己能夠在不同環境下保持紀律、獨立工作,並隨時能夠跟不同團隊協調合作。
疫情至今未見消退,預計不少中小企將相繼倒閉。然而,後疫情的世界未必比現時簡單,遊戲規則正在重新制定。在這段改變期內,企業須摸索及適應新常態,與其在不清楚形勢下開展新的長線投資,不如專注有回報的中短期項目,以減省支出。無論是現有經營者或打算創業的人士,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不妨諗諗新常態下的經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