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企業在柏林

德國柏林(維基百科圖片)

為了解各國的新創企業生態,今年年初我走訪了歐洲多國,實地觀察當地情況。除了早前提到的芬蘭之外,德國的柏林、丹麥的哥本哈根也是重點考察城市,務求向這些先進城市取經,為香港提供借鑑。

貸款支援 政府開方便之門

曾因Nokia(諾基亞)而成為全球一線科技國家的芬蘭,未有因前者淡出手機業務,而在高科技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敗走,反而其新創企業遍地開花。諾基亞自2011年起推出3年期的轉職銜接計劃(Bridge Program),向旗下員工提供創業支援及貸款;同時政府亦大開方便之門,在牌照、稅務甚至辦公室租賃上提供優惠,讓當地新創企業近年多如雨後春筍。

對芬蘭的年輕人來說,與其期待另一家大公司降臨,倒不如靠自己能力生存來得實際。這種想法在歐洲亦愈來愈普遍,正如柏林這個德國首都,已從圍牆倒塌的冷戰後遺跡,演變為快速成長的新創企業城市。

成本便宜勝倫敦

與芬蘭全國95%都是芬蘭人不同,柏林似是一個聯合國,來自全球189個國家的人在此聚首一堂。我應香港友人之邀參加了一個名為「創始者之夜」的聚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Pitching-party,滿腔熱情的創業家都希望能藉此找到自己的伯樂。派對參與者來自五湖四海,包括柏林(德國)、哥本哈根(丹麥)、摩洛哥(非洲)、特拉維夫(以色列)等;他們亦專責不同職業範疇,有設計師、電腦工程師、社交媒體專家、UX(用戶體驗)專家等。

在柏林我認識了一位獨自來此尋求機會的香港青年Wilson,還有幸見證了他首次向潛在投資者進行的「電梯簡報」。只有二十多歲的他坦言,除了尋求投資者外,亦希望為公司產品加入歐洲元素。這令我想起創新的本質,它不是高叫口號,而是需要人們不怕失敗,敢於冒險挑戰新的未知領域,才有機會成功。現今年輕人有能力、亦有動力接受挑戰,網絡或是地緣的限制對他們已不構成障礙,在此祝願Wilson的創業之路可以一切順利。

可能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創業人士都聚集於柏林,而非歐洲的金融中心倫敦?最大原因是便宜,而且英語幾乎已成為柏林的主要語言,溝通上全無障礙。既可節省成本,又有來自各國的人才可供招攬,加上社會的風氣和政府的推動,讓柏林在歐洲創新城市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柏林短短十多年便成為歐洲創新之城,香港應以其為鑑,細想自己在創新科技上的定位。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2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