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府遠見與科技開發
即使創新及科技局已經成立,就「創新科技發展」是否需要創科局來推動,仍是討論的焦點。其實,問題核心應該是政府有否長遠眼光識別創新及科技的潛力,並加以發掘和開發,以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國際上有不少政府牽頭推動科技發展的成功例子,例如以色列的創新之國(Startup Nation)、南韓首爾的共享城市(Sharing City),而我們每天使用的中文電腦手寫輸入法,亦可算是在政府牽頭下發展的產品。
台灣政府很早便開始推動科技發展,1979年成立了「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旨在增強資訊產業的競爭力。隨着個人電腦在歐美逐漸普及,約在20年前,台灣政府便認為應該把個人電腦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但商界當時不大看好中文電腦市場。
政府鋪路再引民資
原因很簡單,並非每一個人都懂得拆字或拼音輸入法,自然會對中文電腦望而生畏。要破除這個障礙,便需要發展人工智能的手寫輸入法,這是一個極為困難的技術問題。當時台灣的電腦行業剛起步,大型廠家或軟件開發商都把焦點放在海外市場,對於此一「社企項目」欠缺興趣,亦不願作出投資。最終資策會自己牽頭,廣邀台灣的研究機構及科學家進行研究,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
研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台灣政府明確朝着目標前進,研究成功後更把成果無償公開,確立清晰標準。在此基礎上,我們慣用的手寫板及其他各類中文電腦相關產品相繼出現,市場的發展前景亦促使更多人才及機構入場,建立了中文電腦發展的生態系統。現時我們在手機上的手寫輸入法,也是源自這個成功項目。
從台灣發展中文電腦的經驗中可以看到,政府適宜扮演領導角色,以前瞻性眼光探視發展路向,率先開發具備潛力的市場,再以拋磚引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加入,之後便功成身退、不與民爭利,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政府作為市場發展的監察者及規則制定者,我認為亦須確保市場在開放及公平的情況下發展,並保護受到忽視的弱勢群體。
至於香港的創科局,目前尚未談得上確立了領導角色,更患有「公眾欠缺信心」之先天不足,若想名副其實,當務之急是找到「勁人」來籌組一支強大的團隊,並制訂嚴厲法則以防出現監守自盜或利益輸送,藉之贏回社會的信任,讓人們相信其成立目的並非政府為了「派餅仔」分配利益,而是為香港未來發展而努力。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2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