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與慢的改變和躺平主義
香港人以快聞名,「唔使急最緊要快」是不少人的口頭禪。在疫情爆發後的18個月,為了適應新的世界秩序,大部分香港人都改變了生活方式,包括要應付「快」所帶來的改變,也要適應某些部分「慢」下來的挑戰。
對於打工仔而言,無論是因為本身行業是疫情重災區而被迫減薪甚至裁員、以在家工作(WFH)代替日常通勤上班,甚至移民英美澳加尋求新生活,我們以往習慣的規則、文化、生活模式甚至安全感都發生變化。選擇離開的不少是香港引以為傲的精英,包括教師、醫生、會計師、社工等專業人士,動輒十多二十年的管理經驗,那麼留下來的人又要如何?
代表香港多年來重要文化和經驗的人離開,留下來的位置自然會有新血頂上。舊有運作模式和經驗難以被取代,但可以改變。新的科技和技術、斜槓族(Slash)和兼職的文化,以及WFH的工作模式,整個勞動力正快速出現長期的結構性變化。這亦代表舊一套做法消失,市場遊戲規則隨之改變,大量機會應運而起。
有快自然有慢,說的是資金市場的變化。相比那些年歌舞昇平的日子,市場資金對於新投資的興趣明顯放緩甚至枯竭,有朋友新創立的公司便因資金鏈斷裂而關門大吉,這不會是單一個案,我的建議是把精力放在有確定回報的項目,難以預計成果的概念設計還是先放在一邊。
近日躺平主義受到熱議,內地有網民號召九十後及○○後年輕人應實行「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不奮戰」的「六不主義」,只需要「維持最低生存標準,便不會成為他人賺錢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這與早前香港流行的「佛系」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躺平」的想法亦見於香港,有朋友最近請人,赫然發現一件其職業生涯中從未發生過的事:一百多名面試者中,竟然沒有一位提到自己的夢想。
就如周星馳電影中經典金句:「做人如果無夢想,同鹹魚有咩分別」,多年來香港人的價值觀都是珍惜每個機會,但現今不少人的想法是「有份工就算」,亦沒想到未來如何。有教師朋友近日更決定裸辭,不再找工作,只留在家中休息,這種做法過去簡直是不能想像。《聖經》說凡事有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是適應人生改變的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