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須定期辦新冠Pool Testing

本地新冠肺炎累計病例已超過2000宗,開始出現醫療群組,死亡率亦漸見上升。(中新社資料圖片)

當聽到新冠肺炎感染者單日確診宗數破百,相信每名香港人都深感大事不妙。撰文時,本地新冠肺炎累計病例已超過2000宗,開始出現醫療群組,死亡率亦漸見上升,於長者身上尤其明顯。面對第三波疫情爆發,醫療系統崩潰似乎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不想早前意大利或西班牙的情況會於香港重現,故應否在本地推行更廣泛的檢測,以排除社區感染病例,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但病毒檢測不是想做就能夠做到。政府原本預料到7月底能把每日檢測量增至7500個樣本,可是未達標已見檢測中心因壓力而快將崩潰;檢測數目增加,代表確診數字也極大可能上升,而且愈遲做檢驗,就愈遲對患者進行隔離及治療,讓病毒有更多時間散播,為香港的隔離設施和醫療系統造成更大壓力。

政府原本預料到7月底能把每日檢測量增至7500個樣本,可是未達標已見檢測中心因壓力而快將崩潰。(路透資料圖片)

第三波疫情爆發,我們可以怪大眾開始抗疫疲勞,低估了疫情風險;或者是母親節未有慶祝,結果市民在父親節補上時人群聚集而感染;又或者政府開啟了特殊通道,讓大批未經檢驗的人群進入香港,成了新的感染源頭。無論原因如何,病毒爆發已是無可避免,而且變得更加「毒」及嚴重,傳染性亦更高,為預防香港成為「疫市」,與其怪責第三波疫情的製造者,倒不如想想解決方案。

通過大範圍的檢測來阻止有效傳播是必需的,然而資源又似乎未能配合,那應如何是好?

其實早前我在專欄談過,正與一家新創企業開發「免疫簽證」,當中提供一項一小時快速新冠肺炎病毒檢測服務,可惜政府是次委任檢測機構未有經過公開投標程序,所以我們決定暫時不在香港推出這項服務。話說回來,政府決定先為養老院、食店、物業管理員工和的士司機等約40萬人提供測試,假設一天檢測7500人,也需要54天才能完成,屆時疫情很可能已經進一步惡化。

第三波疫情爆發,我們可以怪大眾開始抗疫疲勞,低估了疫情風險。(信報資料圖片)

若在資源上未能配合,那麼可以把數學上的概率用作判定標準,所指的是能同時檢測多人的「合併檢測法」(Pool Testing)。假設一個有20人的工作場所,其中一人是感染者,在合併檢測法下,便可以把20個人分為4組,每組5人,一組先測試一人,倘檢測結果是陰性,便轉往檢測其他組別;如測試呈陽性,方再測試該組別其他4人。換言之,只須進行9次測試(而不是20次),便可以找出感染者,無論是以時間還是費用來計算,都節省了足足五成。

合併檢測法其實是Queuing Theory(等候理論)的應用版,需要測試數量取決於感染者的比例,愈高的感染率意味着須對更多的人進行重新測試;相反,感染率下降則檢測數目也隨之減少。

畢竟新冠肺炎病毒防不勝防,經一次檢驗沒有受到感染,不等於未來沒事,痊癒後也不等同免疫,若預期城市須為全民作長期檢測的話,定期進行Pool Testing是相當值得推薦的解決方案。全球錄得最多感染個案的美國,便計劃更廣泛地採用此測試方法來監察疫情,港府是否都應該考慮一下?

為預防香港成為「疫市」,與其怪責第三波疫情的製造者,倒不如想想解決方案。(中通社資料圖片)

Source:http://startupbeat.hkej.com/?p=9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