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蚊」抗疫成效驚人
作為疾病傳播的罪魁禍首,人類對蚊子的態度一向是除之而後快,但不少評論仍批評現時的滅蚊措施不夠進取。對於進一步滅蚊的方案,近年最多人討論的是應不應該從基因着手,把會傳播病毒的蚊子從地球上徹底消滅。
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在實驗室培育「改造蚊」。例如希望消除瘧疾的微軟創辦人蓋茨,斥資410萬美元研究培養在基因上無法生育的雄性蚊子,讓它們與一般雌蚊交配,改變下一代的基因,從而令蚊子不能長大並「絕種」。這些基因變異的蚊子由英國牛津大學分離出來的基因工程公司Oxitec培育,名為「Friendly Mosquitoes」,估計最快2020年便可投入試驗。
上述基因科技的實際效果如何、效用能持續多久等,仍須進一步觀察。對一般人而言,只要把蚊子趕盡殺絕都無任歡迎,惟應否改變蚊子基因仍舊有不少爭論。不支持的人大部分都是擔心一個問題:當蚊子的基因出現變化,會給大自然造成多大的影響?
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Verily提出另一個方法,先利用人工智能(AI)辨別蚊子的性別,再向現有的雄性蚊子注射一種名為沃爾巴克體(Wolbachia)的天然細菌。受感染的雄蚊與沒有受感染的雌蚊交配,就會出現細胞不相容的情況,蚊卵無法受精發育,從而令蚊的數量下降。
這個名為「Debug」的項目已投入實驗階段,澳洲昆士蘭州的城市Townsville自2014年起進行了一項大規模實驗,放生400萬隻「改造蚊」,結果4年間,當地僅發現4宗本土登革熱病例。這個結果可謂相當驚人,因為統計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當地每年平均有98宗登革熱病例,除了減少感染之外,檢測不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美國佛羅里達蚊控區的研究人員亦在Stock Island放出了2.5萬隻「改造蚊」,來審視實踐效果。
考慮到登革熱、寨卡及瘧疾都是經由蚊子傳播, 也許這種方法真的能夠根除禍害,阻止疾病傳播,可是人畢竟不是神,在消滅蚊子之時除了要看成效,更須仔細審視這個決定對地球的影響。當年人們廣泛使用DDT殺蟲水滅蚊,結果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實在值得各國引以為戒。
現時世界蚊蟲防治計劃(World Mosquito Program)在不同地點進行更多沃爾巴克體的試驗,看看是否可以實現相同的效果。「Debug」這個計劃仍需要時間發展及測試,有關部門必須加快消滅及防治的工作,以免病毒進化並衍生出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