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善良的數據

在疫情大流行的新常態之下,個人私隱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備受考驗。(法新社資料圖片)

現今社會企業開啟新業務少不了數據的幫助,然而對很多企業來說,利用數據做好人好事似乎仍然不是主流。本周在香港舉行的「社企民間高峰會」,討論如何利用科技推動社企發展和社會創新,筆者主持的專題討論環節,有來自歐洲及新加坡的講者,跟大家分享他們在當地是怎樣透過科技來推動知識分享,幫助貧困人士及少數族裔,以及推行環保以拯救地球生態等不同項目。

香港作為東道主,除了提供平台供各國頂級講者分享經驗外,我自然也希望能夠借鑑他們經驗一二。除了業界的努力,另一個關鍵是香港特區政府如何領導開放數據,以API共享免費數據及透過概念驗證來引導創新,特別是把可視化的數據在地圖上進行空間投射。同時,包括賽馬會慈善基金等一眾大型慈善基金會,若果能分享其技術使用和實踐經驗,在找尋影響社會因素上將能發揮更大作用,輔以大數據確保資金用得其所,社企負責人便能確定最佳方案,再因應地點或結構差距,推動短期和長期政策。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協助預測問題,提前擬定策略並作出自我糾正。(Freepik網上圖片)

知道別人遭受苦難,希望出一分力是人之常情,要得到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的右腦關注,講故事手法相當重要。創造一個分享氛圍是產生影響的關鍵──分享想法、實踐、資源、學習及培訓,慢慢便會擴大影響力。

以歐洲的經驗為例,當地社企活用線上線下分享,先通過採訪、視頻故事、文字故事和感想反思,為成功案例創建平台,故事的講者可以是記者、研究人員、前線員工、被剝削的人群或者是社企CEO,以紀錄片或調查報道的方式呈現,讓公眾更了解目前的狀況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項目奠定基礎,然後便可逐步推動線下運作。

數據就是未來,打造出「善良的數據」,才能承諾一個更好未來。(Freepik網上圖片)

右腦注重感官,左腦則着重理智分析,這時便需要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社會效益評估,簡稱SIA)來量度項目的社會效益,以求更好理解運作及規劃未來方案。這時便輪到各項數據登場,例如社企可以把如地圖、社區、人口普查,以二維、三維及四維的訊息呈現,按時間推算模擬未來情況,先一步找到當中的缺失; 而AI(人工智能)和ML(機器學習)也可以協助我們預測問題,提前擬定策略並作出自我糾正,例如在疾病預防或在天災時的危險地區部署工具或資源,都大有幫助。

既然數據能有大用,開放數據的使用便愈來愈重要,政府的開放數據計劃正帶頭發布非私人數據供公眾使用,部分實時數據更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能有效幫助大數據項目的運作。與此同時,隱私亦成為一項重要議題,尤其在疫情大流行的新常態之下,個人私隱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備受考驗,我們更應運用這些經驗,廣邀可信賴的非政府組織,例如行業聯盟及學術機構,共同為未來社區訂立標準和系統。數據就是未來,打造出「善良的數據」,才能承諾一個更好未來。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1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