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板間房體驗學創新
這個9月我將開始在科大教「社會創新及創業精神」,旨在教導學生在社會中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但問題來了:Do the right thing是一種態度,如何教?
體驗社會 走出課室
這題目相信沒有人知道該怎樣教,不過作為過來人,我卻有足夠的「學習」社會創新之經驗,可跟學生分享。我會在這12周課程營造學習社創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必要資源。每星期我也會邀請一名創新者(Innovator)參與課堂,他們不會授課,卻會「演講」。我打算把每堂最初3分鐘交給我的「客席教授」,讓他們對班上學生做一次電梯簡報,由他/她的個人角度切入社創經驗。
其他課程的上課時間為一周3小時,但我只上個半小時的課,畢竟坐在講堂中其實並非最重要,與其「齋聽」,倒不如離開象牙塔,到外面體驗社會。個半小時只是授課時間,其餘大部分時間(每周4個半小時)則由學生「自學」。創新者來到,他不會預留時間介紹自己的公司,所以學生應該事前預習;我的團隊亦會安排學生到現場視察、與持份者交流,自己感受社創的熱情。這些研究方法合稱「M.I.S.O」,即在Google上搜尋媒體(Media)後,還須訪問(Interview)、調查(Survey)、觀察(Observation)。
上堂前已進行資料搜集,然後再聽當事人分享,就會有另一番感受。你可以直接從創新者身上了解他們的腦袋如何運作,再聽他們心中的那團「火」。我們最後會有反思環節,聽聽大家對該社創的想法,譬如了解他們選擇放棄工作、幫助社會後,你又同意他們的選擇嗎?你敬佩他們的選擇嗎?
每一個人也可在這個環境中觀察他人選擇的過程,然後學習自己做選擇,找到自己的結論。你會選擇做什麼Right Thing?什麼時候實行?創新不單單是空泛的「精神」,也有「人」的面孔,所以每堂我也會提出相同的問題——什麼是社會創業家/創新者?創新者一定要犧牲高薪工作?一定要40歲以下?名為「創新者」的配套(Package)是什麼?
這門課沒有筆記、沒有參考書,但你將遇見不同的社會問題及解決方法,繼而再與你本身的才能和興趣結合。若你能構思自己獨有的解決方法,就已踏出「創新」第一步。其實我自己也是在港台節目《窮富翁大作戰》中體驗到弱勢階層的境況後才轉職為社會創新者,亦算是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吧!所以今次的課程內容特地與他人分享我的學習過程,由我這個社會創新者的角度看社會創新的可能。不過報讀了的同學不用擔心,板間房體驗不是必修學分,只是會加分就是了。
Source: http://startupbeat.hkej.com/?p=34185